|
陶土板生產加工過程。陶土板的生產加工過程主要包括原料處理、成型、干燥、燒制、表面處理及質檢包裝等環節,每個環節均需嚴格把控工藝參數以確保產品質量。以下是詳細流程: 一、原料處理 原料選擇 破碎與篩分 混合與陳化 二、成型 根據陶土板的類型(如單層、中空、異形),常用成型工藝包括: 擠出成型 工藝:將陳化后的泥料送入真空擠出機,通過模具擠壓成所需形狀(如平板、中空板、陶棍等),真空度需達 - 0.08MPa 以上,排除泥料內空氣,避免成品開裂。 特點:效率高,適合大批量生產標準規格陶板,截面形狀固定。 模壓成型 工藝:將泥料填入金屬模具,通過壓力機(壓力 50-100MPa)壓制成型,可生產異形板或表面帶花紋的陶板(如凹槽、波紋面)。 特點:精度高,表面效果豐富,但生產效率較低,適合定制化產品。 手工成型 工藝:針對特殊藝術造型陶板,由工匠手工捏制或雕刻泥料,需多次修整定型。 特點:個性化強,常用于高端裝飾或藝術構件,但產量低、成本高。 三、干燥 自然干燥 干燥窯干燥 工藝:坯體送入干燥窯,通過控制溫度(40-80℃)和濕度(逐步降低),干燥時間縮短至 12-24 小時,含水率降至 5% 以下。 關鍵控制:需避免升溫過快導致坯體開裂,通常分階段升溫(如低溫預熱→中溫恒速干燥→高溫降速干燥)。 四、燒制(關鍵工藝) 入窯裝窯 高溫燒制 低溫階段(0-400℃):排除坯體殘留水分,升溫速率 5-10℃/ 小時,避免開裂。 中溫階段(400-900℃):陶土發生氧化反應,有機物燃燒,碳酸鹽分解,需保證窯內氧氣充足(氧化氣氛)。 高溫階段(900-1200℃):陶土熔融燒結,形成莫來石、玻璃相,使陶板具備強度與耐久性,保溫時間 6-12 小時,根據陶板厚度調整。 冷卻階段:隨窯冷卻至 100℃以下,避免急冷導致內部應力開裂,總燒制周期約 24-48 小時。 窯型:常用隧道窯或梭式窯,自動化程度高,溫度控制精準。 溫度曲線: 釉面處理(如需) 在燒制前或燒制過程中,對坯體表面施釉(如釉料噴涂、浸釉),經高溫熔融后形成釉面層,提升美觀度與耐污性。 五、表面處理 根據設計需求,對燒制后的陶板進行二次加工: 噴砂:利用高壓氣流噴射石英砂或金剛砂,形成粗糙質感(如噴砂面陶板),增強防滑性與立體感。 研磨拋光:通過研磨機打磨釉面陶板,使其表面光滑如鏡,提升光澤度。 雕刻 / 印花:采用激光雕刻或絲網印刷技術,在陶板表面制作圖案、文字或肌理(如印花面陶板)。 涂層處理:噴涂防水劑、防污劑等功能性涂層,提升陶板耐候性與易清潔性。 六、質檢與包裝 質量檢測 外觀:檢查表面平整度、色澤均勻性、有無裂紋、缺角等缺陷。 物理性能:測試吸水率(<6%)、抗折強度(≥15MPa)、耐凍性(-20℃循環 25 次無破壞)、耐酸堿性等指標。 尺寸精度:測量長度、寬度、厚度偏差(±1-2mm),對角線差(≤3mm)。 包裝入庫 合格產品按規格分類,用泡沫墊、木箱或紙箱包裝,標識型號、數量、生產日期等信息,存放于干燥通風倉庫,避免受潮或碰撞。 關鍵工藝要點 原料配方:決定陶板的顏色、強度及耐久性,需根據使用環境(如氣候、建筑高度)調整。 燒制溫度與氣氛:氧化氣氛下燒制顏色偏紅,還原氣氛可呈現青色等特殊效果。 環保控制:現代生產線多配備除塵設備與廢氣處理系統,減少粉塵與硫化物排放,符合綠色建材標準。 通過以上流程,可生產出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的陶土板,廣泛應用于建筑幕墻、室內裝飾等領域。 下一篇陶板的種類有哪些? |